瓜拉庇劳中华国民型中学,校名依然是放“国民型”。
庇中董事长准拿督郑顺智 (瓜拉庇劳22日讯)瓜拉庇劳中华国民型中学董事长准拿督郑顺智接受“星洲日报”访问说到,教育部无法实现60年代对国民型学校的改制承诺,,多次修改法令,在《1961年教育法令》实施后,数十所华文中学在威迫利诱下改变教学媒介语,变成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型中学,否则就失去津贴。过后又以半津贴作为理由,只负责教职员的薪水和行政开销,其余的就要国民型的董家教去承担,让国民型中学自生自灭。
他说在现有的教育法令下,虽然国民型中学与国民中学一样,都是以马来文来作为主要语言,但与国民中学相比,国民型中学依然有自己的特征,与一般国民中学不同。
在《1961年教育法令》内,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就是国民型中学,但教育总监在1997年发出一张通令,1998年就把国民型中学(SMJK)改为国民中学(SMK),过后在多间学校的董事部的抗议后,当局只是口头上用国民型中学,但有些政府信件到校,信上依然是写着“庇劳中华国民中学”的字眼,并从来都没有承认国民型的存在。但是,不管是“国民型中学”还是“国民中学”,这些前“华文中学”还是没有得到当局应有的公平待遇。
国民型中学可以说是华校的底子,同时也是华裔家长们的选择,是华文老师的来源,对社会培养出不少的专业人士,华社这数十年来都义无反顾地为学校贡献,为学生们的经费担忧,帮助学校建设硬体设备,当任国民型中学的长期的义工,肩负校内的建设和全部的硬体设备的重任,比如说,中学的维修设备,要董家教和校友会到处向社会人士要求支助。与此同时,政府也没有给予这些国民型中学足够的建设,校方还是需要为筹款建校而奔波,甚至面对行政拨款不足缴付水电费等开销的问题,而必须自行解决。
就以华文节数来说,《1961年教育法令》实施后,政府大肆宣传华文中学接受改制的好处,包括在改制后仍然可拥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学华文。然而,事实上,国民型中学目前每周只有5节的华文节数。由此可见,所谓改制后的华文中学仍然可拥有三分之一时间教授华文的承诺不但早已落空。
郑氏对于教育部逐渐减少国民型中学的教课时间感到很心痛,因为现在的华语课就只剩下每周的三节而已,令国民型的华语程度逐渐降低,再加上师资不足的情况,华社还不自救的话,最终将陷入困境。
因为该校在每周上5节华文课,然而,教育部却是以每周3节华文课的算法来计算国民型中学华文班所需要的师资。因此,对教育部而言,国民型中学华文师资已经是足够,甚至有过剩的现象,这也导致一些国民型中学的华文老师被指示教导其他科目,不但无法学以致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加剧了华文班老师的工作负担。
他吁请教育部根据国民型中学的实况,以5节华文课的比例来增加国民型中学的华文师资,以确保国民型中学华文班的发展不受影响。
郑顺智说,该校是把华文科纳入正课之内,所以在初中估计和大马教育文凭内,华文是必考科,校内也拥有华文学会,该校也举办了12年的挥春比赛和书法比赛,但无可否认的是,国民型中学就如一间华文学校一样,董事部成员和校友会成员在校的活动致词都是使用华语,校内报告、通告和周会在上的言词都是使用双语。
他也说,促请董总不要放弃国民型学校,应该以对待华小和独中一样的对待,不应该特帮一边,也要帮国民型学校争取,要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不放弃国民型中学,全国有78间的国民型中学,如果得不到华教、华社和董总的认同,政府也没有给与帮助,国民型中学就变成弃婴了。
国民型中学的特征:
学生以华裔生为主。学生基本上都是来自华小,少部分的国民型中学有来自国小的学生。
国民型中学每周至少有5节华文课;而国中只有每周3节华文课。
大部分国民型中学把华文列为PMR 和SPM 考试的必考科。
设有董事会,校地产业归董事会管理。此外,董事会、家协和校友会积极互相配合,发展学校软硬体设施,共同推动校务发展。
校园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例如设有华文学会、佛教会等团体。此外,也经常举办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活动,包括书法活动、文学创作和中华民间舞蹈等。
国民型中学以双语来进行周会或课外活动。此外,学校也以双语来发通告。
校長及多位的副校长都要具備華文資格設有董事會,校地產業歸董事會管。
庇劳中华国民型中学每年都会举办挥春赛,左为董事长郑顺智。